【吃的世界史】第一彈
#16世紀炸雞和17世紀焗烤
#據說是一種從來沒吃過的炸雞味道
#不過焗烤意外的好吃欸😆😆
終於完成了~還蠻好玩的誒!
光是從味道就可以感受時代不同,真的是很酷啊~~
.
這次要挑戰的,是16世紀的「史卡皮主廚炸雞」和17世紀的「麥第奇蟹肉焗烤」
其中一個最大的差別是,16世紀用的香料比17世紀多超多的
.
光是炸雞的醃料就有七八種!之所以這麼浮誇
都是因為在中世紀,大家基本就是用顏色來評斷食物的
像白色是純潔啦、黃色是神聖啦、黑色就是魔鬼之類的
弄的所有人就把香料當染料一樣在加,這種情況一直到16世紀
才開始有所改變
.
史卡皮是16世紀的戈登拉姆齊,他老人家對西方飲食界最大的貢獻
就是把「甜味」從正餐中移除,從此甜味就只會出現在甜點裡
不過,史卡皮仍然脫離不了香料,
也就因為這樣,害我為了做隻炸雞就花了上千塊買調料......
.
等到炸雞終於端上桌後,我咬了超久都還無法決定這到底好不好吃
這種加了酒醋、葡萄漿、肉桂的醃料,聞起來就很像歐洲的聖誕熱紅酒,
所以吃起來甜甜酸酸的,有點像帶香料的糖醋
但真的....就是種沒吃過的味道XD
.
不過17世紀的焗烤就真的大獲成功了~
將加了蒜頭的蟹肉炒過、搭配朝鮮薊與Bayonnaise(一種類似法式蛋黃醬的醬汁)
最後撒上帕瑪森起士烤至金黃就可以上桌了~
.
之所以沒什麼太多香料,全都要感謝一位名叫瓦勒尼的法國主廚。
自從文藝復興食物被麥地奇王后帶到法國後,法國也開始逐漸發展自己的飲食文化
1651年,瓦勒尼寫了本《法蘭西廚人》
那時他設立的許多原則,最後都成為日後法餐的基礎:
.
食物的關鍵是合乎季節的新鮮食材及蔬菜,調味料是用來凸顯食材本身的味道、而不是掩蓋食材的
「(香料)不是揮到臉上的巴掌,而要像一片輕輕落到臉上的蝴蝶翅膀那樣」
不愧是法國人,講話果然都那麼文藝啊~
.
原來油漬朝鮮薊的口感有點像嫩筍
它微微的酸味,調和了焗烤食物的油膩感
本來我原本還留了一份材料打算當晚餐,結果立刻就被獅婆要求烤掉了。
.
下次要來吃什麼呢~~?
是說有份維多利亞時代有道用小牛肉做出的仿海龜湯
據說是英國中產階級的常見料理
感覺很可以做一下啊😆😆😆
#不過又要去找食材了
#已經誇下海口月底要找朋友來吃了
#這幾個禮拜只好不斷把自己和獅婆當成白老鼠